节粮减损严监管 创新赋能保安全
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的重大部署,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始终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严防、严管、严控安全风险,全面加强收购、储存、运输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形成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储粮收购,注重颗粒归仓
一是引导农户科学储粮。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近年来累计投资1.52亿元建成35.66万套科学储粮仓。粮食收获期间,各地举办科学储粮技术培训和服务,组织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户用好储粮装具,做好科学储粮。受益农户储粮减损达5%,每年可减损粮食1.6万吨,年可增收4300万元。
二是提升产后烘干能力。近三年累计投入4600万元在9个产粮大县建成11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通过开展“清理、烘干、储存”等服务,推动收购方式创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23年以来支持各地投资1.5亿元,建设批处理量30吨以上的标准化粮食烘干中心(点)142个,推动粮食烘干及配套设施更新换代,全省粮食烘干需求满足率达89%以上。
三是更新收购清理设备。支持粮食收储企业在收购环节配备清杂机、散粮输送机、环保震动筛等新设备提升粮食清理能力,减少粮食杂质和清理过程中的损失,确保了粮食收购质量。
实施科技兴粮,注重科学保粮
一是建库标准全面升级。2022年起全省先后投资43亿元建设163万吨高标准粮仓,仓房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明显提升,为实现绿色储粮、减损降耗奠定基础。
二是功能提升持续推进。2021-2024年各级财政投入近4亿元,提升改造300万吨仓容,重点支持粮库气密性、低温准低温、充氮气调等功能提升改造。投资2.5亿元,建成“智慧闽粮”购销监管信息系统,439个库点全部接入省级平台,实现对发热、霉变等异常粮情的动态预警。
三是科技兴粮大力实施。每年举办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设立“粮油科技与信息化展区”,加快储粮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建立科技创新清单制,依托省级粮库、龙头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大师工作室,联合中储粮集团携手成立了全国唯一县级实验基地—中储粮储藏研究院石狮实验基地,全力推进13家涉粮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省储备粮公司武平直属库“储粮防虫伸缩门”荣获全国粮食储存节约减损“小发明小创造小创意”十佳作品。全省大力推广以充氮气调、内环流、低温储粮和惰性粉防虫为主的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各级储备粮储藏损耗率控制在0.4%以内。截止2024年底,全省储备粮库实现气调储粮340万吨、低温准低温储粮500万吨,分别占比52%、83%,预计2025年底前将基本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
推动优化升级,注重提质增效
一是实施技术改造。2021-2025年省级财政共安排5200万元支持粮油加工企业购置关键设备,推动技术升级改造。发展粮油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鼓励和推广低温升碾米、应用柔性大米加工等设备,不断提高粮食利用率。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粮食适度加工、加工副产物全值循环利用、全谷物精深加工,开发出附加值更高的新产品。
三是推动标准执行。依托粮食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参照国家新修订的大米、面粉等加工标准开展加工,推荐5家企业参与适度加工标准化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粮食加工整体水平。
推进法治建设,注重监督执法
一是重立法。及时修订完善《福建省粮食流通管理办法》《福建省地方政府储备粮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20余项。粮食安全保障法颁布后,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性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同时加大合法性和公平竞争审查力度,不断提升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
二是广普法。法治粮储建设实现“三化”,即机关制度化、系统常态化、社会长效化,把粮食安全保障法和本省粮储相关规章制度作为必修课,通过全员学、系统学、反复学,形成一支学法知法、执法守法的“明白人队伍”。2024年我省粮储普法工作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评估表现突出单位。
三是严执法。扎实开展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认真完成政策性粮食购销检查、库存检查和定期巡查等任务,从严从实查处涉粮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建立省级库存检查专业人才库和行政执法人员信息库,实行动态调整,统筹执法资源,强化执法力量,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强化示范引领,注重宣教联动
一是综合推动。发挥全省粮食安全教育基地作用,打造网格化宣传“主阵地”、科普“主战场”。借助区位优势,积极与国内外粮油有关企业开展合作,提升“三对接”质量。
二是全域联动。结合“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发动全行业、带动全领域,组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发放宣传手册、邀请院校专业教师授课等形式,提升公众对节粮减损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是辐射带动。深入辖区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开展损失损耗统计调查工作,及时梳理经验做法,挖掘典型,通过组织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有效转化成果技术,切实形成示范引领效应。